星期一, 7月 23, 2007

我們的孩子有危險了

以下你所讀到的是真的,儘管是多麼的可笑而且有損你的智商
在美國最荒繆可笑的並且是個騙人的計畫,將會被引進小學以及國高中,唯一的理由就是
促銷精神科的藥物給孩童!它叫做"TeenScreen"Teen是青少年的縮寫,Screen是檢查,篩
檢的意思

青少年會被給一張精心設計好的問卷,(一份誘導性的問卷,儘管你是正常,它也是顯示出
你有問題)等他填好之後由電腦來評估他是不是有"自殺的傾向"

在下來就是把他的生命貼上標籤,毀了他的生存(以及他的家庭的生存),送他去見精神科
醫生,給他抗憂鬱以及其他精神科的藥物

所有一切都是為了騙錢,天啊!而且是個數十億美元的騙局

但是最好笑的一部分是,那些被開出來的處方藥,是用黑色盒子裝著,並且印有美國食品
及藥物管理局,貼上警語 "這可能會導致孩童及青少年產生自殺的念頭及行為"意思就是
說治療後比沒治療還慘

這個邪惡的騙局並不是只在美國,他們也想要在拉丁美洲,歐洲,亞洲..等等展開這個騙
局,但是他們沒有預期到我們無論如何會挺身而出來保衛我們的孩童

現在你可以做到的是,花不到一分鐘的時間,點選以下網址,它是一個全世界的"請願"網


http://www.petitiononline.com/TScreen/petition.html

只要你上去投票,讓這個請願的人氣持續上升,世界的媒體會注意到這個訊息,我們會拯
救我們的下一世代,免於所謂的"被製造出來的精神病"(其實沒病但是被製造出有病)

最新消息
1.已有倫敦Time採訪這個請願
2有CCHR(你可上網搜尋CCHR有中文)人權協會人士進入校園講解正確資訊

Daisy Lee

精神科藥物的謊言

精神科藥物的謊言(包括憂鬱症與其他精神科用藥)

作者--尼歐

因為藝人倪敏然自殺的事件,引起了各大媒體的宣傳,所以我寫了這篇文章宣導正確的精神科藥物的知識

1.精神科醫生最重要的論點是「精神病與憂鬱症都是腦部的疾病」

精神科醫生不認為精神病與憂鬱症是「心理」的問題,這就是納粹心理學家和共產世界的不同。國防醫學認為精神病與政治犯是無法用改變「觀念」去治療的。如果改變觀念可以治療精神病與憂鬱症,而精神科醫生不去幫助人們改變想法,繼續餵人吃藥,這就是在「動用私刑」。

2.憂鬱症真正的病因仍不清楚,都是假設性的

各學派的精神科醫生只能提出疑似的理論,說憂鬱症是因腦中的化學物質分泌不平衡而導致,比如血清素,正腎上腺素,或多巴胺,或縱合性病因。他們自己都未找出結論,但仍堅持憂鬱症是腦部化學物質造成的。

3.無法做醫學檢測找出憂鬱症(驗血、驗尿、腦部掃描都無法檢測出)

現在唯一有的就是憂鬱「行為」檢測表,可是這樣可以檢驗出因為腦內化學物質不平衡的憂鬱症嗎,當然不行!

4.濫用「物質」去治療憂鬱症,那就是「毒品」

假設病因都不清楚就在研發藥物,那些藥物就算是毒品(為了求快樂)。而其他精神科用藥的療效大部分是要使人失去喜怒哀樂,變安靜、變呆滯、變笨。

5.從藥物的依賴...精神科藥物是毒品

精神科醫生強調憂鬱症與精神病是無法根治的,吃藥要吃一兩年以上,使人失去喜怒哀樂,復原後遇到壓力還是會「復發」。

6.大部分的毒品都是精神科藥物研發失敗的產品

精神科醫生與藥廠每年領政府數十億的錢去研發「藥物」,而政府每年花幾十億的錢在防治「毒品」,而最令人震驚的是....幾乎所有的毒品都是精神科醫生或精神科用藥的藥廠發明的失敗品!包括天使塵、快樂丸、搖頭丸…這像什麼呢?就像是你一邊被監護人收買精神病患,卻一邊向藥廠健保資助人体實驗經費CRO的醫生。精神科醫生是公開販售毒品的商人!

7.憂鬱症,精神病是基因造成的,是先天的,只能用藥物改變

精神病幾乎要治療好幾年(但仍治不好),這是精神科醫生為他治不好憂鬱症與精神病的「辯解」,因為他根本不知道憂鬱症與精神病真正的原因。

8.矛盾的藥效...憂鬱症藥物會導致自殺

這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公佈的,每一種抗憂鬱症藥物都會導致「自殺」!

9.有大量的病人定期服藥還是自殺,精神科醫生不用負起醫療責任嗎

每天的報紙都可以看到案例,家屬們可以聯合去控告該醫師。

10.如果因為失戀/離婚而得憂鬱症,卻不去解決失戀/離婚的問題...

使人失去喜怒哀樂,「憂鬱症藥物是沒有感情的毒品」司法黃牛/律師訟棍/監護人的把戲。

11.「過動兒」是學校老師+精神科醫生賺錢的爛點子

過動兒也是「病因不明」的精神疾病,依我在國小與國中講課的經驗,所有的學生的是好動的、注意力不集中的,尤其是「大學生」上課時最糟糕,全部在聊天、看漫畫、白日夢,但是父母為了「小孩子」的教育多少錢都花,所以精神科醫生與藥廠就動腦到學校老師+小孩子身上。

12.吃了藥物的過動兒....變的呆滯

這是我遇到的一個國小的學生,他是我遇到的小孩中「最不過動」但「最呆滯」的小孩,使人失去喜怒哀樂,這讓我覺得非常震驚。

13.從歷史來看精神病學是冷戰時期一門虐待與酷刑的發展史

精神病學從冷戰時期的囚禁與虐待病人、切開腦部、切掉大腦、電刑、電擊、在1949年開始用「鋰鹽化療」轉成藥物治療的時代,一年賺進數十億美金之後,就不玩納粹酷刑,改成強迫監禁灌藥的賺錢,宣傳精神疾病是多麼恐怖了!而且有外國學者的書籍證明當年精神病學和希特勒與納粹組織有資助的關係(像利用集中營做人體實驗)。

精神病學努力為自己爭取健保經費,但治療的「成效」不這樣反應,所有種類的精神病都需要一直依賴藥物吃好幾年。大部分只吃短時間的人是因為副作用而自己不再服用,像是藥物導致的性功能障礙是男性停藥的主因。

14.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如何訂出與刪除疾病....用舉手表決

1975年同性戀從精神病中刪除就是用這樣的方法(因為同性戀與人權團體施壓)

15.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的胡亂分類病名...欺騙健保,大賺黑心錢

1952年有112種精神疾病,1994年就變成了374種,包括「數學學習障礙症」也被列為是「腦部化學分泌不平衡」所造成的。

16.精神病學從來沒定義什麼是正常人

不知道怎樣的人是正常人,你把374種疾病套在自己身上,你一定會覺得自己是瘋子!有個精神科醫生還說:每個人都有精神病!

你的身邊一定會有跟精神科接觸的人,若還沒吃藥切勿嘗試,請叫他不要吃藥。若已經吃藥的切勿馬上停藥,因為一停藥的副作用很大,就像服用安非他命上癮的人停藥一樣,請要求該精神科醫生減量,「漸漸的停藥!」,不要聽信他的話繼續大量服用,一定要要求他減量。切記!

關於精神科醫生的謊言,可參考:

為藥瘋狂(新新聞出版) ... 精神科醫生自己爆料的書,在寫各種精神科藥物的謊言。
發明疾病的人(左岸出版) ....在寫藥廠如何發明疾病
瘋狂簡史(左岸出版) .....在寫精神病學荒謬的歷史
國際公民人權協會的網站(CCHR,但是英文網站) ...在努力的揭發精神科醫生的罪行

尤其是國際公民人權協會(CCHR)為反精神科藥物的先鋒,我的大部分資料出自於此,它努力的推動揭發精神科的罪行,幫助阻止全美國的學校精神科計畫,阻止了家長不讓兒童吃精神科藥物便處以刑罰的法律,以及阻止了早期精神科腦部手術的傷害,使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公佈抗憂鬱症藥物會導致自殺,國際公民人權協會(CCHR)有大量的宣導資料,歡迎上網查詢

以上都是真實的...作者就讀於大仁技術學院藥學系,請大家告訴大家這些事情,盡量轉

星期日, 7月 22, 2007

憂鬱症兒童 服藥反易自殺?

去年英國主管單位提出警告,指這些抗憂鬱藥物可能引發服藥者自殺念頭並提高自殘比率之後,有關兒童服用抗憂鬱症藥物的安全問題,再度引起外界關注。倡議人士指出,藥廠公佈研究結果至為重要,因為除了百憂解(Prozac)以外,FDA沒有核准其他抗憂鬱症藥物來治療罹患憂鬱症的兒童。



憂鬱症兒童 服藥反易自殺? 〈 自由時報 93年1月30日 〉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據華盛頓郵報二十九日報導,生產諸如Paxil(百可舒)、Zoloft(樂福得)及Effexor(速悅)等主要抗憂鬱症藥物的製造商,拒絕公佈有關憂鬱症兒童的大部分臨床實驗細節,在醫生及父母開始擔心這些藥物可能導致一些兒童出現自殺傾向之際,這些藥廠不讓他們取得重要的證據。


這些藥廠聲稱相關研究是商業機密。不過熟知那些未公佈資料的研究人員指出,這些秘密實驗大多顯示,服用這些抗憂鬱症藥物的兒童,比起服用安慰劑的兒童,病情並沒有更多改善。


雖然製藥業不願公佈不利於其產品的資料並不違法,但醫生及倡議人士指出,這種秘而不宣的做法會扭曲科學紀錄。提倡病患權利的沙拉夫說:「利益衝突及藥廠掌控資料,已摒除了科學方法。如果數百次的實驗沒有成功,他們不會予以公佈,也不會加以討論。」


去年英國主管單位提出警告,指這些抗憂鬱藥物可能引發服藥者自殺念頭並提高自殘比率之後,有關兒童服用抗憂鬱症藥物的安全問題,再度引起外界關注。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一個專家顧問小組預定下月二日集會討論這個問題,不過FDA對這個資料所做的全國分析要到七月才會完成。


葛蘭素史克製藥廠的醫學主任皮瑞拉說,他贊成公佈所有的實驗資料,不過公佈負面研究結果,可能導致醫生過早拒絕使用藥物。


美國精神醫學界大抵上支持兒童服用抗憂鬱症藥物,許多精神科醫生認為,中斷服藥會使更多罹患憂鬱症的兒童自殺。


不過批評人士、包括提倡消費者權利的人士及一些精神科專家則質疑,主流精神醫學界是否因為與藥廠之間有密切的財務關係,因此對這些藥物存有定見。


倡議人士指出,藥廠公佈研究結果至為重要,因為除了百憂解(Prozac)以外,FDA沒有核准其他抗憂鬱症藥物來治療罹患憂鬱症的兒童。醫生在開立處方時沒有一套經過核准的標準可供參考,他們必須仰賴自己的判斷及現有的科學知識。

美國八起校園槍擊事件都是精神科藥物的影響

要求美國聯邦調查------有關校園槍擊與精神科藥物的關係。
最近美國八起校園槍擊事件都在精神科藥的影響之下,維吉尼亞兇手Cho Seung-Hui趙承熙也在服用抗憂鬱藥。

聽的懂英文的人請看這段影片:(按下面連結就可以看)

按這裡了解精神科真相

星期六, 5月 13, 2006

目前精神科已進入校園,開始用他們所謂的診斷傷害青少年 !

以下是我從義工收到的信,全文照貼:

給你們一個真實的實例:
我就讀的學校在屏東縣,那有一萬兩千多名的青少年正在就讀五專,四技及二技,學校的名字是"大仁技術學院",在我的學校有個心理輔導室,裡面有十幾位心理學輔導學生的老師,那些老師又幾乎都是催眠師,在上課時會順便幫全班集體催眠,學校又有專門來校駐診的精神科醫師,妳說夠不夠慘?
最重要的是,在那些讓精神科駐診的學校一定會有人鼓吹學生去看精神科,我的班上就有一個同學就是因為被認為有"憂鬱症"而被老師建議去看精神科,然後那位老師也在他上課的時間推薦精神科,更重要的是那位老師到處在演講憂鬱症用藥,都是一些大型的演講,主要是在學校,
接著那位老師開始寫書,一樣的也是跟精神科用藥相關,現在那位老師所寫的文章被引用在"藥學雜誌"(一本藥學或藥師專用的雜誌)接著連專業的藥師及醫生都會受騙,事情的真實情節就是這樣演變,這完全都是真的,因為那位老師就是我的導師,當我是學生時我拿"精神病學雜誌及"為藥瘋狂"(一位精神科專科醫師撰寫的書)給他看,他直接告訴我:那不可信,不是專業的(生氣).
我告訴他抗憂鬱劑會導致自殺,他直接回:妳不要亂說.事隔一年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正式公佈抗憂鬱劑會導致自殺,距今已3年多,他演講已是6年前之事,所以已有非常多的錯誤資訊在這社會中流竄,
在今日的社會中專家們也帶著錯誤資料醫治及建議別人,這之所以需要你們極力讓更多的人知道精神科傷害性治療資訊,不單只是你或妳的親人和朋友而已,這是一個人幫人的社會,不是把你們認知的的事實視若無睹自己知道就好,或冷漠無助,這真的需要你們伸出援手去行動,
在今日的台灣社會中每週就有新的700位民眾吃到精神科的藥物,而現在精神科醫師們正滲入校園,餵食我們的下一代吃那些具成癮性且引發暴力的藥物,像美國校園槍擊掃射事件的青少年或學童就是正在服用中樞神精興奮劑類的精神科藥物,下面的新聞就是一則警訊,我們正在學歐美國家讓精神科進入校園,將來吃藥的學童一定更多,所以我們的動作一定要
加快,請加入我們的行列,一起對它做些事,必竟我們不想看到這環境變不好.

星期一, 5月 08, 2006

不小心把人送到精神科的後果!!!

以下是我從義工收到的信,全文照貼:

個案事實真相

案主是我的乾兒子(以下稱為甲生)為家中的么子,66年次因感情事件於3/30自殺,無知的母親因要帶二個孫子(5歲以下)故無多餘精力陪小兒子,於是當天便請警察先生代為送醫,就這樣我的乾兒子便被拘留在精神科醫院。

甲生曾打電話給我,說明他很想出來,因醫院裡毫無人權可言,護士亦不友善且不會接納他的表達和需求。

甲生住進醫院至今已達一個月,據甲生來電得知目前被迫吃藥一天至少9顆以上,且身旁必有人看著他把藥吃下才會離開,每天的復健是四肢綁住使用電療。親友不在二等親內不得探視,就算其父母陪同亦不可。

!當初甲生會被送進醫院,就是其父母無力照顧呀!現在又要求非二等親不得探視,等於宣判甲生被關懷的機會接近零,更別說想讓他出院了。

心病無心藥醫,如何治病?情緒不得紓解如何平穩?

在此提出案例,盼大家能重視此類問題。

星期六, 3月 18, 2006

家有「過動兒」?

仁康醫院內科醫師蘇熙文
越來越常在行醫時聽到家長說:「我家的小朋友在學校靜不下來,無法專心,老師建議我帶他去看兒童心智科。」「我家的小孩有點好動,這樣算是過動兒嗎?」「過動兒」似乎在學齡兒童間越來越流行,只要上課不專心、不乖乖坐著,就有可能被冠上「過動兒」,但過動兒真的這麼多嗎?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也就是俗稱的「過動症」,其實是精神科創造出來的疾病,在無充分的科學佐證下,僅僅根據一些表面症狀,他們就用「表決」的方式將其列入「精神失調診斷與統計手冊」中,並宣傳這是因為「腦部化學失衡」所導致的「疾病」,所以必須服用藥物加以矯正。
然而,美國公共衛生局署長曾提過,「過動症的病因仍然不明。」而且美國國家衛生院的一場專家會議下了一個結論:「我們沒有一個獨立又有效的測試來判斷過動症,沒有資料顯示過動症是由大腦失調造成的……在過動症的臨床研究及經驗數年後,我們對於造成過動症的原因仍只是猜測。」就連美國精神科學會主席史帝芬先生也於2005年6月27日在電視上公開承認:沒有任何實驗室數據可以證實或診斷這類所謂的「腦部化學失調」疾病。想想看,在成因不明的情況下所給的藥物,你放心嗎?更何況服用的人是我們疼愛的下一代。
其實有很多因素會造成小孩表面的過動症狀,身體的疾病(例如感染、寄生蟲、腦瘤、頭部受傷、代謝疾病…等)、過敏、營養不均衡、過度攝取糖分、食品添加劑、環境毒素(農藥、水銀、鉛、錳)、睡眠不足、某些藥物、甚至是不曉得如何學習或是因為天賦聰穎而對學校課程感到無聊,都有可能使小孩表現出過動的現象。這些例子並不罕見,之前曾有學童因鼻竇炎坐立不安而被誤診為過動兒,在國外也曾有被診斷為過動兒的小孩,在被發現有慢性腸阻塞並治療後,過動的現象就消失了。然而精神科醫師很少會做詳細的生理檢查,往往只憑表面症狀就給小孩貼上「過動兒」的標籤,然後投藥,這對小孩而言是不公平的。
更可怕的是,精神科用來「治療」過動症的藥物其實都是屬於「類安非他命」的中樞神經興奮劑,安非他命毒品所有的副作用,它都可能會出現,其在腦部的作用與古柯鹼相同,其影響甚至遠超過古柯鹼。至於用興奮劑來「治療」過動症,其實只是利用其類似安非他命的副作用來使孩童暫時「精神較集中」與「安靜呆滯」而已。有人宣稱服用過動症藥物之後孩童功課會進步並且腦筋較靈活,這其實都只是興奮劑的作用,服用安非他命的人初期也都會有同樣的感受,長期下來卻造成大腦嚴重受損,眼神越來越呆滯無光,生長發育也會受到抑制,其副作用還有失眠、痙攣、緊張、沮喪、想自殺。
這類藥物自從問世以來一直爭議不斷,儘管精神科與藥廠都極力掩飾辯解,卻擋不住層出不窮的藥害報告與醫療糾紛。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就在2005年7月1日發布公告警示全世界,過動症藥物會引發「精神病副作用」:幻覺、出現自殺想法、精神異常舉止、以及攻擊性暴力行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2004年8月另外提出一份警告,指出過動症藥物會造成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暈厥、胸痛、心律不整、心肌肥厚、動脈瓣膜異常等等,嚴重的話甚至導致暴斃。知名的小兒神經專科醫師佛列包德曼在協助鑑定死因的經驗中,就發現多名兒童因服用此類藥物而致死,事實上,加拿大衛生署已經因為有許多兒童突然死亡的案例報告而禁用數項過動症藥物了,美國政府也正在評估中。
所以當一個小孩表現出令人不悅的過動行為時,我們該如何協助他呢?
第一、找一位專業的非精神科醫師幫小孩做詳細的身體檢查,找出真正的原因,絕不要貿然就給小孩服用精神科藥物。
第二、調整小孩的飲食習慣,給予均衡營養,不要讓他攝取過多甜食。荷蘭的過動症研究中心發現,62%被診斷為過動症的小孩,在改變飲食習慣三星期後都有很顯著的行為改變。
第三、安排小朋友參與一些體能活動。小朋友精力旺盛,如果可以安排一些特定時間,讓他們自由地跑跳、做運動,不但可以強健體魄,還可以消耗多餘精力,一舉兩得。
第四、啟發小朋友的創造力。小孩其實是非常有創造力的,如果可以鼓勵他參與有創造力的活動,例如音樂、美術等藝術性活動,他自然會將創意用在正確的地方,而不是「調皮搗蛋」上。
第五、看看孩子是否不知如何有效學習,然後尋求專業的老師及有效的學習技術,耐心地幫助孩子度過學習障礙。

每個小孩都是父母及老師心中的寶,不要急著幫他貼上「過動兒」的標籤,用愛心和耐心找出真正的原因並導正它,並且因材施教,這才是過動兒童的真正良方,至少這樣做是安全的。

若想得知更多訊息,請上公民人權調查團(CCHR)網站www.cchr.org或參閱新新聞出版社出版的「為藥瘋狂」。

星期二, 2月 28, 2006

吃精神科藥物的感覺(轉貼)

Q:
我在一本叫[為藥瘋狂]的書中
(http://www.new7.com.tw/books/fordrug.html)

看到作者本身是一位精神科醫師,他揭露了許多精神科藥物被埋沒的副作用,以及危險。如:用來治療憂鬱症的"百憂解",居然含有傾向自殺的副作用(經證實,已經被美國食品衛生管理局強制印上自殺警告標語)。 用來治療過動兒的"利他林"(譯:Ritalin)也被證實是跟毒品"安非他命"同性質的東西。 為何世人卻一味的偏執,使用這些藥物呢?難道沒人認為不妥嗎?

A:
吃精神科藥物的感覺我跟你說那種感覺會昏昏沉沉的..雖然可以抑制身體的某些機能變的情緒不是那麼激昂..就像安眠藥一樣..睡不著..就吃..每天睡不著每天吃..本來一開始吃半顆半顆無效..吃一顆..兩顆..一直越來越多顆..變成不吃自己就受不了漸漸就像吃吸食毒品般..越吃越上癮..不吃又害怕自己下一刻不知道會怎樣百解憂也是一樣..所以我一直勸憂鬱症的患者們..如果可以..克制自己對藥物的使用量越來越少..因為藥效一過..負面情緒一來..想自殺一樣會想所以很多憂鬱症的人..看了那麼多年的醫生..吃了那麼多藥還是走上自殺的路..因為精神科藥物只能控制身體某些失調的身體狀況但是藥物卻無法改善一個人的深受負面情緒所困擾的想法..我覺得我算是很慶幸~因為我算是恢復正常了但是我朋友的老婆就沒那麼幸運了..他吃百解憂或是鎮定劑都已經無效了而且他從輕度憂鬱變成躁鬱症..現在則是精神分裂症一發作~必須就要吞紅色的安眠藥(這種跟安眠鎮定藥不同..這種吃幾顆就能致命)他吞半顆..就立即陷入昏迷..而且他們家~我朋友跟他媽媽也是重度憂鬱症患者..而他老婆是精神分裂症患者......=_=所以我覺得不要覺得...精神疾病要好..是從心理來著手改善會比較好

參考資料:原文作者本身服用過百解憂的感受..

第二部份:

親愛的朋友,這是我的故事
希望讓大家知道精神科藥物的真相,讓更多人不用走我的路
阻止精神科醫學的錯誤應用,不至於被"合法的毒品"傷害~!
************
關於這本為藥瘋狂,對於我在擺脫精神科藥物的毒害,是生命中的曙光。

我服用精神科藥物長達4年之久。我記得第一次使用藥物時是在我大學三年級的一個晚上...

在那個時候,我很想有一份收入及兼顧學業的工作,一份好的感情。所以在白天有課業之餘之外,我也兼了一份傳銷的事業。對於未來過著美好生活的憧憬,我投注所有時間在事業上,在業績很好時,當然我的情緒也隨之high起來。

在那時我有一個感情的對象,我受到她的影響很大;我常因面對她的拒絕、或冷漠以對時,心情瞬間掉到最低點。一開始這種現象不太容易影響到我,由於無法與她溝通,負荷漸漸的累積,到後來,天天幾乎都是哭著入睡,醒來時隨即陷入無法呼吸的感覺。就在白天情緒高昂、晚上又降到谷底的情況下,日復一日,我找不到出路...

父母查覺到我的情緒變化太大,尤其在業績很好時,我總是很開心的訴說著,我要買房子給他們、好好孝順他們;因感情的拒絕,常以淚洗臉來面對父母。在我不便與他們傾吐女友的真實狀況之下,他們完全無法理解兩極化情緒的我,後來不得不帶我去求醫來了解真正的狀況。

在民國89年暑假某一天晚上,他們載我到台中榮總的精神科求診,被診斷為躁鬱症。醫師說我的情緒一下子很高一下子又很低,這是屬於躁鬱症的情況。其實那是在生活上發生的問題,無法處理及面對而引起的情緒高低起伏不定。

在那晚上,約12點我吃下了第一顆精神科藥物,立即就昏倒了有3天之久,可見得藥效之強。在我醒來之後,只記得頭腦不是很清楚、行動上有困難、要記的東西都記不起來、甚至要表達的東西都說不出來;像我要擠出「我要到樓下看電視」這樣的言詞,我都覺得很累而且會結巴。家人告訴我,這樣子一下子就會過去。沒錯!這的確是精神科醫師的標準說法。

後來,我花了一年的時間,用很大的力氣再恢復自己這方面的能力,但感覺不如從前。過去我可以在陌生人面前侃侃而談,但是現在連面對人都會怕;在吃完藥之後,這樣子的感覺就都一直留在心中,是沒有人可理解的。在當時,我的狀況看起來有被藥物穩定住,但我覺得我的生命力、記憶力、創造力、活力都沒有了,只覺得是在一天拖著一天地生活,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我過去的熱情不見了,敏銳的思考不見了,與人自在相處幽默的能力不見了。

在吃藥的四年間,我一直覺得很納悶,因為我吃了藥情緒仍然非常不穩定。因此,只好住進精神科醫院,被關在裡面長達1個月之久,每天被餵藥,沒有自由。這樣情形,我前後進出精神科醫院多達六次之多。自己覺得狀況越來越差,如生命的蠟燭即將燒盡,我對生命真的很絕望。

直到我遇到山達基,我在那找到了很多答案,也感謝秀玉介紹這本為藥瘋狂給我看,我發覺太多的真相了!原來精神病學在300年來,根本是實驗用的一種醫學,甚至醫師們本身也不能證實這種藥物對大腦影響的有效性,況且藥物對於人體的副作用真的是太多太多。

書本所提到的各種現象,簡直是描述我的精神科用藥史。後來我才知道,我暗自停藥時所出現的情緒高昂、亢奮的現象,是因為藥物戒斷產生的反應;如同使用安非他命毒品一樣,也會產生戒斷症狀。只是人們卻不曉得,也忽視精神科藥物的戒斷所產生的反應。其實很多精神科藥物的成分是歸類為毒品的,像是一些鎮定劑、亢奮劑,竟然以這樣的藥物來「治療」病人﹗我覺得很可怕是藥物的副作用,吃憂鬱症的藥在停藥後會讓人產生想自殺念頭,太多的資料在這本書裡頭。

寫這本書的人也是一位精神科醫師,他自己也很清楚,知道用這樣的方式對人體治療根本是無效的。醫師只會建議你要吃一輩子的,因為他根本沒有能力真正地協助你去處理、面對生活。這次吃的藥沒用,就請你再換換其他藥物看看囉!精神科根本是無法幫助人們的,它只會讓一個人更不穩定、更迷失。請去釐清精神科藥物產生真正的實際狀況,再決定要用藥物來”幫助”自己或親友?

目前我透過那可拿戒毒中心,已經停藥超過一年了,我都覺得自己很穩定,而且精神越來越好,而且真正能發揮自己的活力,就像那時做事業一樣的衝勁!這是我在吃藥時無法真正感受到的生活狀態,我才了解原來我是不必須藥物的,而且無益甚至有害的。

女友跟我分手很難過,被診斷是憂鬱症;我很想揍我女友,卻又很傷心,被診斷是躁鬱症;後來她欠我錢,要打她也不是,不打她也不是,被診斷是精神分裂症;這樣的試驗科學,你真的能相信嗎?還是你看到了精神科藥物的所有副作用之後,你還會敢用它嗎?你希望你的孩子眼神總是泛著呆滯嗎?你要你的孩子變成機器人嗎?

讓我們來看看藥物影響下的真實社會情況。幫助大S、倪敏男的精神科醫師陳國華自殺了,在床前還留著他開給自己的憂鬱症藥物,為什麼會落得這樣的下場呢?政府希望以精神病學來減低自殺率,但是自殺率卻已漸漸增高到世界第三名了(僅次日、韓),這顯示著什麼警訊呢?請大家正視這個問題吧!

NARCONON職員 陳威廷

PS:NARCONON(那可拿戒毒中心)是一個專門處理戒掉使用毒品與藥物的機構。
新生活教育中心
973 花蓮縣吉安鄉東海二街3號 T: 03-854-2470 F: 03-854-3392

轉貼-FDA要10種抗憂鬱藥加自殺警語 衛署提醒醫師和患者留意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近日要求「百憂解」、「速悅」、「克憂果」等10種治療抗憂鬱藥品的說明書中要特別加註與「自殺行為」相關的注意事項,引起衛生署高度重視,精神科醫師表示,目前無證據證實這些抗憂鬱藥品會導致病人自殺,倒是得留意病人使用藥物後的2到4個月間,因服藥讓體力變佳後有力氣去自殺。 近日被美國FDA要求在說明書上寫上與「自殺行為」相關的使用注意事項的10種抗憂鬱藥品為:Bupropion、Citalopram、Fluoxetine、Fluvoxamine、Mirtrazapine、Nefazodone、Paroxetine、Sertraline、Escitalopram及Venlafaxine。 FDA要求加刊注意事項,主要是提醒醫療人員,應嚴密監控及照護病人,以防止自殺行為不良反應發生,惟FDA亦強調,自殺的副作用與藥物間是否有相關性,目前還未有進一步證據能證實,病患未經洽詢醫師,不應自行停藥。 由於台灣亦有多張相同成分藥品許可證,使得藥政處高度重視,官員表示,署內所設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資料顯示,國內尚無因服藥導致自殺的副作用通報案例,但是仍然提醒醫師或患者注意,使用此類藥物時要提高注意。 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表示,這10種抗憂鬱藥品在國內亦常,主要是針對嚴重憂鬱症或慢性憂鬱症的患者。憂鬱症患者通常有強烈的自殺的念頭,多數人因體力不濟而未實現,臨床上可以發現,病人吃了這些抗憂鬱藥2周以後,因睡眠品質好,體力會比以前好,這時,精神科醫師反而會非常小心觀察病人有無自殺行為。 楊聰財表示,憂鬱症病人的治療時程為半年到9個月,治療到了中段期間,也就是2到4個月時,是病人最容易自殺的危險階段,這個時間不管在給病人藥物的劑量和言談舉止間,要特別留意。尤其,不少精神科以外的醫師,現在也會開這幾種抗憂鬱的藥,他呼籲基層醫師必須在用藥後更加謹慎觀察病人的改變,不是開了藥以後就沒有事了。 至於我國是否亦要求廠商於中文說明書加刊自殺注意事項,衛生署將蒐集該類藥品在國內、外不良反應資料,提藥物審議委員會討論後決定,以保障民眾用藥安全。藥物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網站:www.adr.doh.gov.tw



記者紀麗君/台北報導
原始網址:http://www.ettoday.com/2004/03/30/23-1608922.htm

我的小孩真的過動嗎?

前幾天報紙報導有一些資優生因為活潑好動而差點被當作過動兒送去治療吃藥。真是好險。但同時也令人想到,不知道已經有多少天才兒童已經被歸類為「過動兒」,吃藥吃得連當普通人的機會也沒有了。   「過動兒」的正式名稱是「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從這名稱就大概可以了解它所代表的問題。這個名詞近年來因為藥廠與精神治療機構的大力宣傳與「行銷」,已經廣為人知,被診斷為「過動兒」的人數也逐年不斷遽增。全台甚多的家長與老師們已逐漸習慣於將「問題學童」交由精神科醫師與藥物來處理,不再訴諸較辛苦與費心的教育輔導方式。   關於過動兒的症狀與診斷,由於已經有太多的報導資料,我在此不再贅述。但是我要提出另一類觀點供大家參考。治療過動兒的典型藥物「利他林」,是一種與安非他命結構類似的中樞興奮劑。這類藥為何可以抑制過動症狀,確切原因不明,但是卻被證實有相當多而且危險的副作用。長期服用這類藥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與心肌損傷,以及有自殺想法。  至於「過動症」的原因,精神醫學始終相信是大腦結構或者生化失衡,提出各種假說理論,但是至今全無法證實。國外有一些心理學者、精神科與小兒科醫師們並不同意這種由藥廠主導的大腦生化失衡理論,也不贊同危險且盲目的藥物治療方式。他們試圖從許多其他不同方向探尋研究「過動」的真正原因,在過去十多年來已經累積了相當多的臨床成效與數據,我在此略為予以介紹:  首先,過動症的兒童通常智能並無問題,而且經常優於一般同齡兒童。有些過動現象是因為學童對新奇事物有極高的興趣但對學校課程感到極度無聊或無趣而產生的。對於這類資優的「過動兒」,只要予以耐心與因材施教的教育環境,就會有相當傑出的表現。我曾經聽過廣播節目上一位家長向某「親子教育專家」說她的女兒上課時老是喜歡站著聽,但是功課都是名列前芧,這位「專家」竟然直接診斷這是過動症,催促警告這位家長一定要讓小朋友吃藥。這真是令人納悶的教育觀念,難道眼神茫然呆坐在教室裡會比有成就的未來更重要嗎? 另外,根據眾多研究報告指出,兒童過動現象與食物過敏有很密切的關係。現在可以藉由精密的食物過敏原檢測來發現過動兒童對哪些食物有過敏反應。甜食也是許多過動症的主要元凶。家長應該從小孩的飲食中徹底剔除這些過敏食物與甜食。有些醫師報告高達 72%的過動兒經過數個月的過敏食物剔除療法之後,其症狀會完全消失。  身體的疾病或者不適也會造成兒童過動現象。美國曾有個個案是一位學童在被精神科診斷為過動症並服藥三年後,才被小兒專科醫師診斷發現有腸阻塞現象,經過開刀治療過後,過動症狀也就完全消失了。兒童聽力若有問題也會產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過動」現象。 著名的教育學者 L. 羅恩 賀伯特在他的教育理論中提出,學習上的誤解與特定障礙會導致學童產生注意力不集中、躁動或者激動情緒。而且只要能發現其學習上的確實障礙並予以解決,過動症狀就會消失。  以上這些資料希望能給過動兒的家長們一些指引與幫助,了解吃藥並非唯一的方法。也許家長們得花更多的苦心來照顧,但畢竟我們希望下一代的主人翁是富有創意與生命力的,而不是吃藥長大的「病患」。
(作者薛智元是仁安診所主治醫師)

藍色的心靈 !

英文的「 Blue」這個字除了有藍色的意思,也可以形容沮喪憂鬱的心情。這確實是個有意思的字,把低落情緒用顏色表達出來。當一個人沮喪憂鬱時,眼前的景色確實較偏灰暗藍色,一旦興高采烈時,世界看起來又似乎變得非常鮮艷了。  從古到今,負面情緒向來困擾著人類,人類也嘗試用各種方式來找出情緒困擾的原因與解決之道,不過鮮少有真正成功的根本有效方式。宗教信仰可以算是唯一還可以撫慰痛苦與求得心靈寧靜的途徑。因此中西自古以來,心靈與情緒方面的問題向來不屬於醫學的範疇。  直到近代,精神醫學開始把情緒問題怪罪於大腦內的化學物質平衡失調。各式的化學藥物紛紛出籠,試圖「調整」腦內的化學平衡以治療「精神疾病」,但往往又衍生出更多的副作用。但是情緒與精神問題真的全是大腦內的分泌物失調造成的嗎?正如一位精神病學榮譽教授湯瑪士?薩茲博士所說的:「精神科醫師宣稱精神疾病是大腦疾病,宣稱這是根據最新科技的影像診斷技術與治療藥物所證實的。這完全不是事實。尚未有任何客觀的診斷測試可以證實或推翻憂鬱症。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已經發現在一些憂鬱症患者的腦脊液中缺乏一種血清素成分。但是這種缺乏尚未被證實。可是病人們經常被灌輸說憂? {症已確定是因為缺乏血清素所引起的。這些生化術語的功用在藥品市場行銷方面的益處遠多於臨床治療的意義。精神醫學之所以會緊抓著這些理論不放,不僅是因為沒有其他理論可替代,而且也是因為這些理論可以用來推廣宣傳藥物治療。」  由於藥物對情緒的治療效果不彰,頂多只是麻痺或壓抑症狀,使患者感受不到情緒,讓人感覺像個活死人,因此有越來越多的醫師與學者們開始在思考是不是治療的基本理論與方向出了問題,是不是有另外符合科學的理論與解決方法。  美國著名學者 L.羅恩 賀伯特對於這方面採取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式。他發現了情緒障礙的根本成因,推翻了大腦生化失調的理論。更重要的是,他的治療理論與方式可以精準地處理並可接受反覆的驗證實驗。現在這項稱作「戴尼提」的心靈健康科學已經在歐美逐漸蔚為風潮,成為許多知名人士的自我心靈保健工具。  這類非醫學的另類方法也許是患有情緒困擾者的真正出路。我鼓勵大家應該多多探索一些新的觀念。藥物絕不是唯一的方法,「權威」或「專家」也不一定真的能解決問題。能有效地讓藍色心靈變成彩色的,才是我們該採用的。
 (作者薛智元係仁安診所主治醫師

浮濫的憂鬱 !

 現在最「流行」的病就屬憂鬱症了。每天各個報紙的醫療版與社會版上都有許多醫師與專家學者在談論憂鬱症與報導憂鬱症的相關消息。各醫療院所的精神科門診拜媒體宣傳所賜,都是門庭若市。台灣被診斷為憂鬱症的患者越來越多,人數呈直線上升,近年來在這方面的健保醫療費用支出因而不斷暴漲。許多人動不動就懷疑自己有憂鬱症,甚至連醫生們自己也都有這種「自我診斷」的情況。但是,真的有這麼多「憂鬱症」嗎?

  我遇過好幾位胃病病人因為其症狀而被診斷為「憂鬱症」,在給予服用一些胃藥後,「憂鬱症」就消失了。許多為慢性疼痛所惱的老年人也都被冠上「憂鬱症」診斷,只因為醫師一時無法找出疼痛的真正原因。有些人因為股票慘跌或失去親人而心情低落鬱悶,原本其情緒在數週後就會逐漸恢復,在看了報章電視報導後,就去找醫師堅持說自己得了憂鬱症,醫師也從善如流地給予抗憂鬱藥物服用,結果自此離不開藥物。這類情況比比皆是。

  首先,「憂鬱症」其實是個很奇怪的診斷病名,因為它根本沒有任何醫學上的病理證據,也就是說,你無法發現有任何生理上的病變異常可以確定是造成憂鬱症的原因,也無法像一般疾病一樣進行科學性檢驗以確立診斷。有人提出是因為腦內的一項分泌物質-血清素減少所導致的,但是這至今仍只是停留在理論階段,並且有許多的爭議。像這樣沒有證據的理論,卻被藥廠緊抓著大肆宣傳,找了許多專家背書,不斷地向醫界與民眾塑造這是一個確定事實的印象,目的就是為了要銷售它的新型抗憂鬱藥。現在,由於藥廠非常成功的全球市場行銷模式,抗憂鬱藥物已成為世界上獲利最高的一項生意,每年可以有數百億美元的利潤。

  對於憂鬱症的診斷基本上是憑藉一份評估量表,若「符合」的項目越多,則越可能被判定憂鬱症。至於怎麼樣算「符合」,每個精神科醫師的看法又都不一致。有的人很嚴謹,但有的人只要你有任何心情鬱悶情況就直接給你個「憂鬱症」診斷,然後你就等著領藥吃,而且要至少連續吃六個月,若沒好就還要繼續吃下去,成為了「最忠實顧客」。並且還不會有「誤診」的醫療糾紛問題,因為它根本就沒有檢驗標準。這些對精神科醫師而言是很大的利益誘因,因此何不多多益善,全民一起「憂鬱」呢!現在衛生署在全國各地推行「憂鬱症共同照護網」,鼓勵基層的非精神專科的醫師們也加入「發現」與「診斷」憂鬱症的行列,並且只要是診斷為憂鬱症的個案,醫師還可獲得健保的額外診療給付。利之所趨,預估這股憂鬱風潮將會越來越浮濫。

  美國學者 L.羅恩 賀伯特就曾指出,未來越來越多的人們將會因為精神醫學的診斷病名而相信自己有精神疾病,並且受苦於這些自己所認定的虛擬疾病。

別忽視了自殺的另一項可能因素!

倪敏然自殺事件造成全台的大震撼。許多專家學者們紛紛出來在各式媒體上宣傳與教育社會大眾憂鬱症的可怕,並且鼓勵民眾去接受精神科治療。最近各大醫院的精神科門診人數都因此激增。可是,當社會各界都將自殺潮的原因歸於憂鬱症時,我想提醒大家另一個可能引發自殺衝動的原因:抗憂鬱藥物。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在去年九月舉辦聽證會,與會的專家學者們共同結論證實抗憂鬱藥物具有導致自殺衝動的副作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因此正式對全世界宣佈這項結論,並強制要求藥廠必須在藥物包裝盒上以黑框明顯標示此自殺副作用。  當初這些新型抗憂鬱藥物(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剛上市時,就有專家提出這項警訊,而且隨著此藥物的推廣與流行,自殺案例數目卻不減反增。有越來越多的醫師與受害者家屬對此類藥物提出質疑。但藥廠與大多數精神科醫師開始時都矢口否認。這項爭議直到去年終於塵埃落定,確定自殺是抗憂鬱藥的可能副作用之一。而且調查更揭露了研發此類抗憂鬱藥物的藥廠其實早在研究階段就發現有此自殺副作用,但卻隱瞞不公佈的惡行。   FDA公佈了十項這類抗憂鬱藥物,包括百憂解、樂復得、希普能、克憂果、無鬱寧、速悅等等。據報載倪敏然在自殺前數週被一位精神科醫師診斷為重度憂鬱症並給予藥物治療,這消息不禁讓人高度懷疑是否是因為藥物而引發了他的自殺強迫衝動。  現在「憂鬱症」成了最「流行」的「疾病」,大家把自殺衝動全都歸咎於憂鬱症本身,隨之而來的必定是更大量氾濫的藥物處方。這是個令人非常憂心的可怕威脅,因為很可能造成台灣的自殺率更加不斷攀升。  雖然抗憂鬱藥物可能有自殺副作用,但正在服藥患者切不可因此而自行立即停藥,因為停藥後的反彈現象會使得憂鬱症狀更加惡化,也會有可能引發自殺衝動。建議憂鬱低潮者應該多尋求非藥物方式紓解鬱悶情緒。家人朋友的支持與溝通、社工單位的協助、宗教慰藉、積極從事戶外活動、避免接觸負面新聞與消息等等,都可以協助個人逐漸走出陰霾低潮。 (作者薛智元係仁安診所主治醫師)

精神科醫師坦承精神科藥物害人自殺-影片

根據統計,自殺者有超過半數死前一個月曾經看過精神科醫師。

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公告,抗憂鬱藥物證實會造成自殺衝動。


以上這些事實,是不是讓你看出了一些真相?


按下面看影片關於精神科醫師坦承精神科藥物害人自殺 : HTTP://TINYURL.COM/8Z362


附註:
根據統計,精神科醫師是自殺率最高的行業。
根據統計,精神科醫師的自殺率是一般人的三到五倍。台灣精神科醫師的自殺率更高達國人自殺率的二十倍。
防治自殺的專家自己就是「自殺專家」,可笑亦可怕!

為藥瘋狂 !

最近如果您曾經打開電視機或報紙,相信您一定會看到倪敏然自殺的消息,倪敏然在自殺前曾經看過精神科醫師,卻未因此挽救他的生命,很多專業醫師將此歸咎於倪敏然沒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致延誤了治療的時間,您也同意嗎?
如果您曾經認為[過動兒]或[憂鬱症]可以用藥物治療,建議您閱讀[為藥瘋狂]一書,
或是,您不希望有一天不小心吃了醫生開的精神科藥物,那更應該閱讀此書,因為,一旦您的小孩吃了百憂解或是治療過動兒的藥物的利他林,那麼,您那原本聰明活潑的小孩將不復存在。
如果您周圍有家人或朋友因工作壓力、課業壓力、感情因素....等而顯得欲欲寡歡時,在您要帶他就醫前,請先閱讀[為藥瘋狂]這本書,您可能因此救了您的朋友。
本書目前在書局並未陳列,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此訊息,我們已透過管道取得此書,歡迎來電訂購。 也請將此訊息傳給所有您認識的人,您的舉手之勞將造福很多人,當然,對於一個情緒低落的人,有一個心靈科學技術是非常有效的,歡迎來電諮詢。

訂購專線:04-22318902 定價:NT$290



書名: 為藥瘋狂Your Drug Maybe Your Problem

目錄:
警告:精神治療藥物有礙健康導論:什麼是你的最終寄託第一章 開始遠比戒斷容易
第二章 精神治療藥物的極限
第三章 你的問題可能來自藥物
第四章 特定藥物的有害副作用
第五章 拒絕藥物的個人與心理因素
第六章 為何醫師告訴病人的那麼少
第七章 規劃戒斷過程第
八章 如何停止服用精神治療藥物
第九章 精神治療藥物的戒斷反應
第十章 讓你的孩子戒斷精神治療藥物
第十一章 瞭解治療師對不用藥的憂慮
第十二章 給不主張用藥的治療師之指導方針
第十三章 不靠藥物來幫助自己與他人的心理學原則附錄 常用精神治療藥物

他們說,百憂解消除你的憂鬱:贊安諾舒緩你的焦慮利他林讓你的孩子乖巧聽話。可是,你知道嗎﹖你和你的孩子可能吃錯藥了!


來自專業醫師的良心建議,告訴你為什麼不要服用精神藥物以及該如何戒除藥癮。
精神治療藥物的有害副作用百憂解(Prozac),抗憂鬱劑效果:製造幸福感與精力充沛感;副作用:焦慮、不安、失眠、

電療法處理憂鬱?後果是...

看到精神科試圖以電療法處理憂鬱,我提供以下關於電氣痙孿治療(ECT)的事實資料,然後請您想想,您願意把自己的腦袋放在插座上“電”五分鐘嗎?精神科醫師自己會先願意嚐試,再告訴精神病人電療有什麼好處嗎?

1. 電氣痙孿治療 (ECT)是在1938年,由義大利精神科醫師,屋格 色雷提 (Ugo Cerletti)在羅馬的屠宰場以豬隻做實驗之後所發展出來的。電擊有效地使豬隻昏迷,如此可以輕鬆的割喉使它們迅速死亡。當時使用的電壓是125伏特。但是今天,強度180到460伏特之間的電流通過人腦並產生燒灼,衝擊波傳遍腦部,導致大腦狂亂地釋放能量,這使新陳代謝增加到非常高的地步。事實上,這傷害了大腦,而且是電擊療法後總會發生空間與時間錯亂(就是所謂 “記憶喪失” ) 的原因。

2. 雖然電影《美麗心境界》中,諾貝爾獎得主納許 (John Nash)受到電擊治療,並被描述為依賴精神科最新突破的藥物,防止他「精神分裂症」的復發。但是納許本人解釋得很清楚,是他的意志力促成了他的復原。他提到他從「精神分裂症」中恢復的主要原因在電影中被忽略了——就是他拒絕繼續吃精神科藥物。納許已經有24年沒吃精神科藥物,也已經從他精神障礙的狀況自然復原了。

3. 諾貝爾獎得主暨作家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在進入精神病院後,衣服被脫光,尊嚴也被剝奪,而且接受20次的電擊治療。數周後,他以自殺結束了他的一生。在他死前他這麼寫:「這些進行電擊的醫師不瞭解作家……把我的心智毀掉並且抹去我作為一生資產的記憶,因此毀去我的事業,這樣到底有什麼意義呢?它是一種很犀利的療法,但是我們因此也失去了病患。」

4. 2001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篇研究報告發現,電療對於解除病患的憂鬱症相當無效,幾乎所有病患在接受治療六個月內病情復發。

5. 2003年,美國心理健康基金會 (U.S. Mental Health Foundation)所發表的ECT真相報告書裡提到:「電擊休克傷害了腦部,導致記憶喪失及神智錯亂,因而產生了問題已解決的幻覺與安樂感,這是腦部受傷常見的結果。」

以上資料來自於國際公民人權調查團 (Citizens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想瞭解更多有關精神科的真相,請參考www.cchr.org

嗯嗯....那個網站是英文的....這裡有一些中文的資料http://www.pixnet.net/thumbnails.php?album=884775

兒童過動行為的可能原因

現在被冠上「過動兒」病名的學童越來越多,家長與老師們通常直接把孩子送去看精神科並接受藥物治療。可是這類藥物其實對兒童的心智發展與心血管系統都是很具破壞性的。因此在國外有許多的專家學者提出許多關於過動症狀的成因以及非藥物的解決方法,目的就是要導正兒童藥物濫用的問題。
 過動症藥物的主要副作用包括了:血壓上升、心臟肌肉受損、生長減緩、腦神經系統傷害、藥物成癮、自殺衝動、情緒失常、強迫症等等。長期服用對於兒童身心皆有不良影響。在美國已有多起兒童懷疑因過動藥物致死的醫療糾紛。
 許多的醫療學者與教育專家主張過動症的成因其實並非現在精神科所主張的「大腦失調」理論。會造成兒童不當行為或過動的原因包括:過敏疾病、食品化學添加物(如色素與代糖)、過多甜食、睡眠不足、糖尿病、聽力不良、鉛中毒、腦部腫瘤等等眾多的生理問題。兒童若聽不懂課堂教學內容也會引發過動現象。另外,實際研究發現,過動兒童的智商平均高於一般兒童,有的兒童因具優異智商與豐富想像創造力,對於一般課程會感到極度無聊與無趣,因此被當作過動兒。現今社會上許多有成就的人士,小時候也是極度調皮搗蛋讓家長與老師頭痛得不得了的「過動兒」,只是那時候不流行這個病名而已。
 對於疑似有過動症狀的兒童,建議應該先找一位可信賴的小兒專科醫師做徹底的全身健康檢查,找出任何可能引發過動症狀或不當舉止的生理因素。同時了解孩童的學習狀況,另外安排適當的專業輔導或者資優教育。這些都是家長或者老師們可以嘗試的根本治療方法。美國一位研究兒童行為相當深入的專家 L.羅恩 賀伯特在其著作中提到,對於易躁動的兒童可以讓他們玩肢體搏鬥的遊戲或運動(如柔道這類的活動),會有助於精神集中於現在時刻與現在環境,孩童將會逐漸沉穩下來。
 還要釐清的一點觀念是:過動兒童並非心智精神失常,他們的思考能力是完全正常的,甚至更快。只是無法克制一些衝動情緒或動作。藥物也許能使他們麻木呆滯不動,讓家長或老師較輕鬆,但很可能也扼殺了其天份。這可能是件非常得不償失的事。
(作者薛智元係仁安診所主治醫師)

藥物暴力行為,你知道是什麼嗎?

我們經常在報紙上看到許多暴力傷害的案件,讓人覺得這社會好像充滿了危險與暴戾之氣。犯罪學專家們對於這類暴力犯的動機提出各種解釋,但是有一點往往被忽略掉但卻可能是主要因素的,就是藥物引起的暴力衝動與行為。
 有一些藥物會影響與干擾腦神經系統的狀態與功能,導致個性與情緒發生短暫或者永久性的改變,甚至產生幻覺,而導致暴力行為。毒品即是最明顯的例子。但是除了毒品之外,還有其他許多藥物也會有類似的副作用,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某些精神治療藥物即是如此。雖然社會大眾一直忽略這類藥物與暴力事件的直接關係,嚴重的藥物暴力案件仍時有所聞。
 研究報告顯示,抗憂鬱藥物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具攻擊性與人格喪失。有些抗精神病藥物會使得 50﹪的長期服藥病患呈現強烈衝動想攻擊周遭任何人。在 2001年 7月日本有一個男人在服用了過多劑量的精神藥物之後,持刀瘋狂砍殺,刺死 8個孩童,另有 15人遭砍傷。在同月份,美國德州的一位家庭主婦將浴缸放滿水淹死了她的 5個小孩,事後專家調查發現,此婦人長期服用多種抗憂鬱藥物,在事發之前不久,她被開給予非常過高劑量的藥物,「這導致了謀殺。」專家下了這個結論。 1998年美國發生驚人的校園槍擊案件, 14歲少年在校園中瘋狂掃射, 2人死亡, 22人受傷,這少年事發當時正在接受心理輔導並強制服用精神藥物。後續美國有更多的校園槍擊案件,每一個當事人都是正在服用精神藥物。
 儘管精神科醫師一直在否認這類藥物與暴力案件的關聯,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這並非偶發事件,也使得司法界開始採取行動。在 2001年 5月,澳洲最高法院判定抗憂鬱藥物是導致一個性情溫和且無前科的男性轉變成殺妻暴戾罪犯的元兇。在 2001年 6月,美國俄懷明州法院判決抗憂鬱藥物廠商必須賠償 8百萬美金,因為有一個人在服用了抗憂鬱藥之後持槍瘋狂掃射親友,法官經調查後認定抗憂鬱藥物要對這場殺戮負起 80﹪的責任。
 一位專研藥物與心靈關係的著名學者 L.羅恩 賀伯特就指出,毒品或藥物會造成一種「藥物性人格」,會改變一個人原有的個性與態度,逐漸成為心中潛藏敵意與怨恨的偏差人格,這也導致整個社會的犯罪、道德程度與文化不斷惡化。因此,在藥物的使用上,醫師與民眾們都應該要更小心謹慎才行。(作者薛智元係仁安診所主治醫師)

精神疾病的診斷迷思

隨著近年來精神醫學與藥廠的大規模宣傳運動,國內被診斷有「憂鬱症」、「過動兒」等等精神疾病的人數呈垂直上升,各大醫院的精神科門診都生意興隆、門庭若市,有時都還掛不到號。精神治療藥物也成為健保成長最快的支出費用。 

其實不僅台灣如此,在 2002年全球單單是抗憂鬱藥物的銷售總額就超過 195億美元;光在美國境內就有八百多萬的學童被給予過動症藥物。 2004年英國科學家竟然發現該國的飲用水中可測出微量的抗憂鬱藥物成分,顯示民眾服用藥物量之龐大,導致排泄的藥物再循環回到飲水中。

  但是,真的有那麼多人有精神疾病嗎?其實這裡面有個情況值得我們深入探討一下。首先,精神疾病的診斷並非靠生理結構現象與科學的數據影像來決定的,而是依一本 DSM手冊中的症狀清單來做對照判定。這種診斷方式本身無法被證明,因而易流於草率武斷。一帖理性一書的作者,同時也是腦神經醫師與精神科醫師的西尼華克醫師,在其書中直指:「 DMS已經造成數百萬人接受不必要的藥物…」。

  另外,醫學界早已知道,非常多的身體疾病與生理問題會導致精神症狀。若是能針對這些生理病因處理,就能使精神症狀消失。例如會造成憂鬱的生理原因就包括:營養缺乏、運動不足、甲狀腺失調、腎上腺功能低下、賀爾蒙失調、低血糖、食物過敏、重金屬中毒、睡眠紊亂、感染、心臟病、肺部疾病、糖尿病、長期慢性疼痛、多重硬化症、巴金森氏症、中風、肝病等等,甚至藥物本身就會引起憂鬱症。

  至於兒童的過動問題,有些是過敏反應,或者身體缺少特定維他命或營養。生活環境中如果接觸到過多的鉛,會令兒童發生學習障礙與暴力犯罪的傾向。體內有過量的汞會導致躁動。殺蟲劑污染會引發焦慮、缺乏注意力、易怒、記憶障礙與沮喪。吃過多的糖也會造成孩童「過動」。

  如果醫師與民眾能對於精神疾病的診斷有更嚴謹的態度,先尋找與排除生理因素,對症治療,方能避免治標不治本的錯誤。也不會不必要地吃下一堆有傷身體的藥物。著名心靈研究學者 L. 羅恩 賀伯特就指出這些藥物會造成一個人「麻木」或愚笨,而且會使得身體對於藥物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傷心又傷身。(作者薛智元係仁安診所主治醫師)

該不該餵毒品給我們的孩子 ?

讀者您在看到這個題目時可能會嚇到。您心裡會想,怎麼有人會問這樣的問題,當然是不應該啊。可是,我們卻真的在做這樣的事,而且是由權威的「專家」們「合法」地在做! 我們台灣有越來越多的孩童被標上「過動症」的病名,然後被強制要求吃過動症藥物。但家長們卻不知道,這些治療過動兒的藥物其實都是屬於「類安非他命」的中樞神經興奮劑!安非他命毒品所有的副作用它都可能會出現。 這類藥物自從問世以來一直爭議不斷,儘管精神醫學界與藥廠都極力掩飾辯解,卻擋不住層出不窮的藥害報告與醫療糾紛。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就在日前( 7月 1日)發布公告警示全世界,過動症藥物會引發「精神病副作用」:幻覺、出現自殺想法、精神異常舉止、以及攻擊性暴力行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去年八月另外提出一份警告,指出過動症藥物會造成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暈厥、胸痛、心律不整、心肌肥厚、動脈瓣膜異常等等,嚴重的話甚至導致暴斃。事實上,加拿大衛生署已經因為有許多兒童突然死亡的案例報告而禁用數項過動症藥物了。美國政府也正在評估中。 過動症藥物在許多國家已經被濫用到淪為毒品,被人稱之為「窮人的古柯鹼」。根據美國的研究資料顯示,過動症藥物在腦部的作用與古柯鹼相同,其影響甚至遠超過古柯鹼。但由於其作用較平緩,讓人較不易察覺上癮的副作用,因此廣受校園學生歡迎。至於用興奮劑來「治療」過動症,其實只是利用其類似安非他命的副作用來使孩童暫時「精神較集中」與「安靜呆滯」而已。有人宣稱服用過動症藥物之後孩童功課會進步並且腦筋較靈活,這其實都只是興奮劑的作用,服用安非他命的人初期也都會有同樣的感受,長期下來卻造成大腦嚴重受損,眼神越來越呆滯無光,生長發育也會受到抑制。 到底有沒有必要給孩子吃這些藥物呢?這是所有家長、教師與醫療專業人士都該仔細 深思的問題。「過動症」本身就是個充滿爭議的診斷病名,就如美國精神醫學會主席史蒂芬博士於 6月 27日在電視媒體上公開承認:沒有任何實驗室數據可以證實或診斷這類所謂的「腦部化學失調」疾病。所以,也許耐心、愛心與因材施教才是過動兒童的真正良方,至少這樣做是安全的。(作者薛智元為仁安診所主治醫師)

抗憂鬱藥物會有導致自殺衝動的副作用,你知道嗎?

新聞報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日前(九月十三日)舉辦聽證會,與會專家學者們證實抗憂鬱藥物會有導致自殺衝動的副作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也正式對全世界宣佈這項結論。報導中也提到,製造抗憂鬱藥物的那些藥廠其實早在研究階段就發現有此自殺副作用,但卻隱瞞不公佈,醫學專家與受害者家屬同時對此惡行提出嚴正譴責。 這個消息,可說是遲來的警訊,不知有多少自殺者已白白送命。其實早在新型抗憂鬱藥物(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剛上市時,就有專家提出這項警訊。但是在藥廠數百億美元的強勢行銷宣傳與精神醫學界的推波助瀾下,「憂鬱症」成了最「流行」的「疾病」,抗憂鬱藥物當然跟著就大為暢銷,成為本世紀全球利潤最高與市場最大的一項商品。在龐大利益的驅使下,自然沒有人會願意對這項嚴重的副作用予以正視,甚至還刻意加以隱瞞,或者把自殺衝動歸咎於憂鬱症本身。負責管理藥物安全的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也沒有盡到其職責,忽視這項副作用,直到有數萬個抗憂鬱藥副作用的案例不斷地出現,輿論壓力越來越大之後,才真的開始採取行動。 抗憂鬱藥廠商近年來在台灣也依循歐美的行銷模式,先把「憂鬱症」炒到最高點,不斷在各媒體與管道上運用各種文宣、解說與活動「教育」專業醫療人員、政府官員與一般民眾。時至今日,發現與治療憂鬱症可說已成為一項「全民運動」,各醫院精神科門診天天爆滿,精神藥物的健保給付支出急劇竄升。政府衛生單位也跟著配合推廣呼籲。甚至連有些非精神專科的醫師們也開始習慣性地將病因歸咎於「憂鬱症」並直接地給予抗憂鬱藥物,以「增進療效」。加上國人愛吃藥的習慣,抗憂鬱藥物的濫用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難怪台灣的自殺率不斷上升,很多人動不動就想自殺。 在今年三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就已經第一次向全世界的醫師們發出警訊,提醒醫師們抗憂鬱藥物的自殺副作用。但是我們的政府衛生機關與精神醫學界卻對這項警訊毫不在意,宣稱這只是一種「說法」,還有待「觀察」,另一方面還更加積極在推動憂鬱症的教育與藥物治療。真不知道還要死多少人、還要多少個破碎家庭之後,才會有人醒過來正視這個問題。(作者薛智元是仁安診所主治醫師) 

電療治憂鬱真的安全嗎?

農曆年前有多家媒體新聞報導,某家醫院精神科醫師宣揚腦電擊治療對於憂鬱症的好處與安全性。但其實電擊治療在醫學界仍是非常具爭議性的療法,我想在此提出更多的客觀資料供民眾參考。
 電擊療法是在 1938年由一位義大利的精神科醫生所發明的。他在偶然的機會下參觀豬隻屠宰場時,看到豬隻在被宰殺之前會在其頭部兩側給予電擊,使它陷入半昏迷狀態以利宰殺。這位精神科醫師從此得到靈感,猜想若是在精神病人頭部兩側通入電流,也許可以矯正其瘋狂,或者至少會較順從。電擊療法就是這樣誕生的,但是卻無任何學術根據與學理證明。
 電擊治療的最常見副作用就是記憶力嚴重受損。儘管少數精神科醫師宣稱這種情況是短暫的,但是多篇醫學論文皆明確指出,反覆電擊治療對於腦細胞會造成不可恢復的毀損,使得病患智商降低、腦部多重功能障礙、學習障礙、以及永久性的記憶紊亂與喪失。
 電療原本是用於治療嚴重的精神疾病,近年來由於憂鬱症的流行以及抗憂鬱藥物效果不彰,開始有精神科醫師嘗試用電擊來治療憂鬱症。電療治療憂鬱症的醫學原理至今仍然不明,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療效皆是暫時性的,幾乎所有病人在停止治療的六個月之內都會再度發病。
 當初的納粹集中營與今日的中國政府都使用精神科的腦電擊來對付異議份子。由此可知這項療法絕對是具有其潛在傷害性的,實不宜拿來作為大肆推廣的醫療服務。(作者薛智元為仁安診所主治醫師)

一位精神科醫師之死 !

經治療過多名藝人憂鬱症的精神科醫師陳國華日前被發現在其診所內燒炭自殺身亡。這個消息帶給社會極大的震撼。一個在治療憂鬱症的「專家」怎麼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呢?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這得從精神醫學治療的觀念談起。現代精神醫學一直執著地相信人的情緒都是腦內化學物質缺乏或者不平衡所導致的,因此只要靠著藥物就可以治好人的情緒與壓力困擾。但問題在於,這論點從未被真正地科學驗證過。就憑著一些片面的動物實驗數據與假設,藥廠不斷開發出各種新式的精神治療藥物,試圖「矯正」腦內的化學平衡。結果這些藥物的副作用層出不窮,反而往往更嚴重地干擾了腦神經的正常功能。可笑的是,許多現在的街頭毒品原本最早都是精神醫學大力宣揚的「神奇」治療藥物。安非他命、強姦藥片 FM2、搖頭丸等等都是。
  就以憂鬱症藥物為例,近年來世界各地已有無數的醫學報告在警告這類藥物會有導致自殺衝動的副作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也數度對全世界醫師發出相同警訊。但是在憂鬱症市場龐大商機與利益下,國內精神醫藥界對此充耳不聞,對憂鬱症的行銷宣傳不減反增,藥物消費量逐年急速竄升。精神科醫師與政府衛生機關不斷地倡導服用憂鬱症藥物防治自殺的觀念。諷刺的是,自殺率卻不斷地跟著藥物使用量在成長。
  陳國華醫師之死是件很遺憾的事。但大家是否因此該正視一下問題的癥結了。無論陳醫師是因為什麼因素與壓力而走上絕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他的精神治療藥物都救不了他。甚至很可能是因為抗憂鬱藥物讓他萌生走上絕路的衝動,就如他先前診斷為重度憂鬱症的病人倪敏然一樣。
 醫師不是神。是否很有可能醫師自己所相信的「治療」是一場騙局?是否有可能我們被告知的「解藥」其實是毒藥呢?精神醫學是否該從藥物治療的迷信中清醒過來?/

你還會相信精神科醫師真的能幫你嗎?

精神科名醫陳國華燒炭自殺死掉了。他生前寫了多少書告訴人生遠離憂鬱不要自殺,宣稱「治好」了許多人的憂鬱症。結果,他以自殺來證實了精神醫療模式的徹底失敗! 根據統計,精神科醫師是自殺率最高的行業。根據統計,精神科醫師的自殺率是一般人的三到五倍。台灣精神科醫師的自殺率更高達國人自殺率的二十倍。根據統計,自殺者有超過半數死前一個月曾經看過精神科醫師。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公告,抗憂鬱藥物證實會造成自殺衝動。 以上這些事實,是不是讓你看出了一些真相? >現在台灣正在大力鼓吹防治自殺。背後一切都是精神醫學界在操控主導。顯然這是一塊巨額利益大餅。越多人看精神科,越多人吃抗憂鬱藥,越多鈔票滾進來。自殺人數呢?有減少嗎?當然沒有。每天自殺的人越來越多。你相信精神科醫師說的:「抗憂鬱藥物可以防治自殺」這句話是真的嗎?政府衛生當局卻被洗腦了,相信自殺人數不斷增加一定是大家都沒去看精神科醫師,一定是大家吃的抗憂鬱藥還不夠多。在政府、精神醫學界以及一些民間社團的合作努力下,終於「成功創造」出今日台灣自殺潮的風氣。 在防治自殺的專家自己就是「自殺專家」。可笑亦可怕。下次在求助精神科醫師的時候,你最好先問他:「你有自殺念頭嗎?」、「你自己有在服用精神治療藥物嗎?」以及「你有多少病人在經過你治療後去自殺的?」看他怎麼回答你吧。

誰殺了巨星 ?

演藝人員在面對成名壓力與媒體大眾的注視下,常會有精神與情緒的困擾,因而經常求助於精神科醫師與精神藥物。美國好萊塢自 1940年代起就開始大肆流行精神治療,許多明星與演員們都在用精神藥物來「治療」他們的情緒壓力。 天后巨星瑪麗蓮夢露就是最典型的個案。她出道之時不僅美麗而且才華洋溢,在七年之內演出了 23部電影。但她在演藝事業的高峰時,由於壓力問題而去找精神科醫師。她被給予相當強力的鎮定劑,可是最後卻造成了藥癮濫用,嚴重到甚至被強制關進精神病院。她連續服用這些藥物七年,在這七年中只拍了 6部電影,遠遜於先前的產量。在 1962年 8月 4日,她與其精神科醫師相處長達 6小時之後,被發現因服用過量精神藥物而死亡。 以「亂世佳人」一片聞名世界的女明星費麗雯也是一例。她在 1945年因肺結核而病倒。她後來由於服用肺結核藥物而出現一些精神方面的副作用,但當時的精神科醫師卻不察,就直接把她送入精神病院接受長期的連續腦部電擊,造成費麗雯腦部永久性的傷害與臉部嚴重傷疤,不久便去世了。 著名作家海明威也與費麗雯有類似的遭遇。他被醫師說服住進精神病院療養,卻遭到強制電擊連續達 20次。數週之後海明威寫道:「那些進行電擊的醫師不了解作家。他們把我的心智毀掉,而且抹去了我作為一生資產的記憶,因此毀了我的事業,這樣到底有何意義呢?」在 1961年 7月,海明威從精神病院被釋放出來後的隔天便自殺身亡。 港星張國榮也是長期服用大量的鎮定與抗憂鬱藥物。但很少人會注意到,他的突然自殺行為很可能是藥物本身所造成的副作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去年就向全球醫師發出警告關於抗憂鬱藥物會引發自殺與暴力傷害的副作用,並且要求藥廠在藥品包裝盒上加註警語。另外,心靈研究權威 L.羅恩 賀伯特也提出警告,認為腦部電擊會造成記憶毀損與紊亂以及人格的改變與喪失。 有鑑於眾多不可挽回的悲劇,醫師們對於施予精神治療的態度與觀念應該要更嚴謹。民眾在服用藥物之前,應該要先仔細了解是否有服用的必要性以及其可能引發的副作用。現在網路資訊發達,尋找這些資料並不會太難。重點在於,不要因為想解決一時的壓力與情緒問題,而換來可能糾纏一生的更大困擾。(作者薛智元係仁安診所主治醫師